炒股吧 - 专业炒股社区
发帖
0 0

收购银隆,对格力电器的长远危害

炒股吧
管理员

29

主题

0

回帖

103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03
炒股知识 16 0 3 天前
首先我要直接指出,收购银隆对格力电器所产生的危害,是深远的,这如同一个几十年注定会持续暴雷的复杂衍生品合约,然后痛苦在于,甩都甩不掉,不仅仅是花掉的几十亿钱的问题(这反而是最小的问题),银隆深陷泥淖,资不抵债(早该破产),叠加技术路线错误和品牌积淀不足,在市场上毫无竞争优势,银隆要想获得公交车或者环卫车订单,必然会动用格力和董明珠的ZF关系,格力至少要在当地投资建厂创造就业和GDP,别人才会采购银隆公交车。这10年来,格力管理层花费了大量时间财力精力去经营银隆,收效甚微,耗费了大量财力精力,几乎都打了水漂,难道不怕空调主业被人偷家吗?

大量格力粉和格力小散会说,格力是为了通过银隆钛酸锂技术布局储能啊。那么,我想问,订单呢?营收呢?收购布局了10年了,储能营收总该上10亿了吗,哦,不好意思,连上亿都没有。储能,别人凭啥用你的?空调老大,就代表你能当储能领域老大吗?空调老大,就能代表你能当新能源汽车老大吗?空调老大。就意味着你能当冰洗领域老大吗?结果是显而易见的,均已失败告终。

面对银隆的巨大的困境和填不满的坑,董明珠女士没有魄力和勇气让投入了自己全部身家(还有几个老朋友的钱)的银隆申请破产,银隆破产,这意味着她自己也要破产了,所以最后强行让格力收购了银隆。为了还当时合伙投资银隆的那几个老朋友的人情债,给京东等平台让利,开小灶,这种违背自己长久以来对渠道的管控原则的行为,对格力的害处,长期才能看出来。

格力电器和董明珠女士现在的尴尬,如同A股另一家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和创始人万隆的尴尬。当然我要指出,空调行业是比肉制品更好的行业。然而相同的是,双汇母公司万洲国际也在近10年前花费400多亿人民币(老万隆一意孤行,不惜父子反目)执意收购了一个外国的肉制品企业——史密斯菲尔德,一开始也是说产业协同,双汇会变成世界肉制品龙头等等,一片看好。然而,10年来,协同没看到,倒是尾大不掉——史密斯菲尔德在国内水土不服,始终没打开销量,而双汇母公司,为了还清巨额的收购款(大部分是银行贷款),近乎清仓式分红,双汇的肉制品主业增长停滞,甚至出现萎缩,双汇的多元化开拓,均告失败——调味品领域被海天和金龙鱼、十三香等吊打,佐餐领域被老干妈和地方酱菜龙头碾压,毫无竞争优势。10年了,双汇主业营收零增长,多元化开拓失败(或者说根本没钱没精力去开拓,每一分净利润都分光了,母公司拿去还债)。到这里,不知读者是否看到他们的相似之处和经营上的疲态。当然,还是是那句话,空调赛道比肉制品领域要好很多,格力的底子也比双汇好很多。可是,一意孤行、具有绝对掌控权的创始人(或者精神领袖),传统行业龙头,失败的收购和多元化开拓,增长近乎停滞的主业营收等特点,使我不得不把这两家企业做类比。相信睿智的读者也能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。

我曾经也是坚定的格力粉和董明珠粉,可是投资10年,让我慢慢看清了一些东西,更加学会了独立思考。目前格力依然是我的重仓股(仓位85%),我依然会继续观察和思考,评估持仓的必要性。格力的渠道拓展上,董明珠健康家是个尝试,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渠道上的努力,明年下半年可以看出效果。今年叠加国补,家电企业普遍业绩都好,业绩看不出来对比度。如果明年业绩停止增长,会逐渐卖出格力。持有10年了,给自己一个结果。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
高级模式
返回